幼儿的兴趣与主题活动的生成
西青二幼 林舒雅
生成活动是幼儿在主题探究过程中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的活动或教师在主题活动中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生成的活动。生成活动作为师幼共同构建的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幼儿的青睐,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极大的价值和作用。在活动中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让自己的潜能真正得到发挥。那么怎样在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呢?
一、关注幼儿的表现,判断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主题活动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只有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幼儿才有真正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发现,察觉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究竟对事物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生成主题活动。如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们正在介绍我们天津的特产,轮到赵**小朋友时,他说:"天津有肯德基,爸爸星期天带我去吃的。"他的这句话一下子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大家纷纷说起自己喜欢吃的薯条、汉堡、甜筒……这时我想,如果现在压制他们的兴趣回到原来的话题,他们一定不会感兴趣了。于是,我临时改变计划,组织幼儿谈论肯德基餐厅里到底有哪些好吃的,谁来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主题活动"肯德基乐园"生成了。区域活动时,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做起了肯德基餐厅里的食物,"点心店"的幼儿竖起了"汉堡小吃"的招牌,招揽大家来买。这也许就是《纲要》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孩童世界,才能捕捉来自他们的信息,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们抛来的球,引领他们去探索周围的生活。
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以往我们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总会先讲解、示范,再指导幼儿。这样做使幼儿对老师产生依赖,当教师不指导时就会失去探索兴趣。同时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讲解、示范压制了幼儿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例如以前我上过一个活动"我的手",我先示范:把自己的手放在画纸上,用笔画出手的轮廓。孩子们于是也模仿我的样子画了自己的小手,活动一点情趣都没有。现在主题活动"特别的我"中也有一个"我的手"的活动,这次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幼儿示范,而是先让幼儿想象手像什么。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手像一棵大树。"有的说:"手像孔雀。"等等。幼儿想象的阀门一下子打开了,兴趣也极大。同样是把手放在画纸上画,结果成了生成活动"手型变变变",小小的手型变成了小兔、扇子、花瓶……真正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
三、创设与主题相符的环境,提供机会和条件,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孩子天生爱探究,对许多事物感兴趣。作为老师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支持幼儿去体验、去发展。正如《纲要》中所说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活动区,我们都会根据主题提供相应的材料、图片、墙饰等等。如在"可爱的动物"主题中,我们将孩子们画、折、剪出来的动物形象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图片、资料布置成一个"动物园"的墙饰。孩子们常常驻足在这些画前,观察着、议论着:"小松鼠的尾巴好大呀!""这些动物吃什么呀?""它们的家在哪里呢?"……它们越说越兴奋,问题越来越多。这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动物吃什么"、"动物的尾巴"、"动物的家"等主题就应运而生了。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言行等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强烈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去了解、去发现、去和同伴讨论,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展。一日活动中处处有教育,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在这期间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判断、筛选和提升,应该努力做到把最宝贵的,最有意义的东西给予孩子。
四、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的兴趣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大课堂,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纲要》也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该让幼儿亲身体验周围环境和生活。在主题活动"奇妙的信中",为了让幼儿亲身感知信,体验写信、寄信,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邮局参观。到了那里,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兴奋地一会儿摸摸邮筒,一会儿看看寄信的人贴邮票,有的干脆跑去向工作人员问长问短,看他们如何包装包裹等等。坐在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正在写信,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围着老爷爷:"老爷爷,您在干什么?""老爷爷您的信写给谁呀?""信怎么寄出去呢?……老爷爷热心的为他们介绍,孩子们一个个神情专注的听着。带着兴奋和满足回到教室后,"写信"的活动随之而来,他们议论着信写给谁,写什么等等,与成人不同的是他们的信都是用图画代替,却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活动区也多了一个邮递员的角色。通过活动,幼儿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利用户外活动、散步等时间,提醒幼儿感知自然界的变化,幼儿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由此生成的话题也很多。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幼儿来说都是潜在的课程,幼儿的很多兴趣点能生成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尊重了幼儿的学习意愿,而且有利于引领幼儿学会主动探索学习,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兴趣是生成活动的首要条件,但是,在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就需要教师随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适当进行点拨,从而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另外在活动的进行和发展阶段,我们要随时把握活动的主线索,善于观察,以适当的方式适时介入指导,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困难,鼓励和支持幼儿开展活动,成为活动推动者和支持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主题活动中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设计、组织活动,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处理好幼儿生成和教师预设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使活动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